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生园地
暑期社会实践|寻迹乡土遗韵,守护文化根魂“遗韵乡承”实践团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录入:曹利芳  2025-08-16  点击: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响应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遗韵乡承”青年实践团奔赴南京响堂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洛阳龙门石窟考察时关于保护传承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论述,以非遗手工体验为切入点,探寻文化传承新路径,增强青年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

(图1“遗韵乡承”实践团合影)

抵达响堂村后,团队迅速投入实践。在非遗手工体验环节,同学们首先参与了传统风筝绘制。从风筝骨架搭建,到颜料调配、图案勾勒,每一步都遵循古法。大家以牡丹、云纹等传统元素为灵感,将对中华文化的理解融入色彩与线条,让古老风筝承载新的文化表达。绘制过程中,当地非遗传承人分享技艺传承故事,从风筝制作的历史渊源,到图案寓意的文化内涵,同学们深刻领悟到,这小小的风筝不仅是手工艺品,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每一抹色彩、每一处图案,都在诉说中华民族的审美与智慧。

  

(图2非遗风筝制作)

随后,南京泥人冰箱贴涂装实践开启。同学们按照“白色平铺 - 主色涂装 - 细节完善”的步骤,为泥人赋予色彩与活力。在创作中,大家结合响堂村当地文化特色,融入山水、民俗等元素,让泥人成为地域文化与传统技艺融合的缩影。通过亲手创作,同学们体会到泥人制作“以形写神、以神表意”的艺术魅力,更理解了非遗传承“守正创新”的重要性——既要保留传统技艺内核,又要结合时代需求创新表达形式,让古老泥人艺术走进大众生活。

 

(图3泥人冰箱贴制作) 

实践期间,团队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的重要论述开展学习研讨。同学们结合手工体验,深刻认识到“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文化传承发展指明方向。传统手工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其传承创新,正是“两个结合”在实践中的生动体现。从风筝到泥人,这些跨越千年的技艺,唯有与当代生活结合、与青年创意碰撞,才能焕发新活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图4成果展示)

此次南京响堂村三下乡实践,让青年学生在手工创作中触摸文化脉络,在理论学习中坚定传承信念。同学们以实际行动响应文化传承号召,既提升了动手实践能力,更厚植文化自信。未来,团队将继续以青春之姿,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创新者,让更多人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文化传承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彩,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结合”,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青春力量。

撰稿:沈馨馨 审核:陈健、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