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生园地
暑期社会实践丨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洁净乡村,青春送暖” 桂林柘木村乡村振兴个人暑期社会实践

录入:曹利芳  2025-08-16  点击:

七月的风带着漓江的水汽,拂过南京林业大学的梧桐道时,吕芊葵同学已经收拾好行囊。此行目的地,是广西桂林雁山区木镇窑头村委会下辖的柘木村 —— 一个藏在喀斯特峰丛里的村落,那里有比桂林山水更动人的故事:百年柚树流出的漆液能凝结成光,老匠人指尖的漆器藏着千年的时光。“南林人总说‘树木树人’,可真正的‘根’,要扎在乡土里才知道分量。” 柘木村的美,藏在矛盾里:这里有 “柚漆之乡” 的文化基因,却鲜有人知桂林漆器不止有亮如镜的光泽,更有 “以柚养漆、以漆护木” 的生态智慧;这里有 “青山抱绿水” 的天然画卷,村口的小河却飘着塑料袋,老人说 “以前娃能在河里摸鱼,现在只能绕着走”。乡村振兴战略的春风里,这样的村落需要青年的脚步。

图1柘木村优美的自然风光与街道

柘木村坐落于桂林山水腹地,不仅拥有 “山如碧玉簪,水作青罗带” 的自然景致,更蕴藏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其传承百年的桂林漆器与柚漆工艺尤为突出。桂林漆器以天然生漆为原料,经 “制漆、髹涂、彩绘、打磨” 等数十道工序制成,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柚漆则以当地特有的柚子树汁液为辅料,形成了独特的环保工艺。令人扼腕叹惋的是,随着时代变迁,柘木村内这些传统技艺面临传承断层、知名度不足的困境,村内环境也因村民环保意识薄弱存在局部脏乱问题。出发前,院指导老师多次审核实践方案,希望吕芊葵结合林业院校知识与艺术设计专业优势,建议将生态保护与文化艺术传承相结合。带着南林 “诚朴雄伟” 的校训,吕芊葵知道这场奔赴不只是打卡式的体验,而是要用青春的力量,为乡土注入一点实际的改变。

(图2 出自柘木村的桂林优质漆艺作品)

为系统梳理柘木村漆艺文化,吕芊葵首先与窑头村委会取得联系,在村干部的协助下,走访了村内 3 位年过七旬的老漆匠,她有幸可以跟随工作室学习、体验桂林漆艺的制作 候师傅16 岁跟随父亲学习漆器制作,掌握 “犀皮起皱”“彰髹” 等濒危技法,家中仍保存着民国时期的漆案、漆盒等老物件。通过连续 5 天的访谈,她用文字、照片和视频记录了漆器制作的完整流程:从每年夏至采集生漆的 “割漆” 技巧,到加入柚汁调和漆料的配比秘方,再到在木胎、竹胎上反复髹涂的耐心工序,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前人的智慧。为验证技艺的真实性,她还参与了简易漆器的制作实践。在侯师傅的指导下,她尝试打磨木胎、调制漆料,仅第一道 “打底漆” 就需反复涂刷 3 次,每次都要在阴凉处阴干 3 天。看着工作室摆放得琳琅满目的漆器,她不禁暗自感叹这背后要付出漆艺工人多少心血与时间。柘木村正因有了这些前仆后继发扬民族文化的能工巧匠们,才成就了乡村的生生不息。

(图3 参观学习匠人如何给漆艺上漆)

文化传播之外,“洁净乡村” 的行动更需要耐心。吕芊葵发现村里的老人习惯把垃圾丢在河边,小孩跟着学,时间久了就成了 “约定俗成”。见此情形她向村委申请开展一个小型活动,会要了些彩纸和画笔,在村口的空地上开了个 “环保小课堂”。对着一群叽叽喳喳的孩子,她用所学的艺术设计知识绘制了简易又生动的保护环境漫画,周围的孩子纷纷好奇地围上来参与讨论,在无形之中提升了他们对环境保护、清洁乡村的认知和理解。

面对村里80岁高龄的韦奶奶,志愿者耐心地比划与讲解了清洁乡村、爱护环境的重要性,韦奶奶听后笑着点头,年轻一代对保护环境的重视,让乡村的环境才会落到实处地越变越好;作为老人也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做起。

图四 以漫画讲解形式提高孩童的环保意识

这场始于盛夏的实践,早已超越了一次暑期活动。它让年轻一辈实践者明白,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像刷漆一样,要一层一层用心去做;青年的力量也不在于多么轰轰烈烈,而在于能否把知识变成行动,把微光聚成星火。就像志愿者在实践总结里写的“柘木村的漆光,曾藏在深山里无人问津;而青春的光芒,就该照进这些被忽略的角落。南林人用树育人,我们这代年轻人,要用脚步丈量大地,让每个村落的故事,都能被更多人听见。”这个夏天,我把青春的印记刻在了柘木村的土地上,而柘木村的改变,也成了我人生里最亮的那道漆光。

(撰稿:吕芊葵 摄影:吕芊葵 审核:陈健、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