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院动态
焦溪古镇调研——我院师生赴常州焦溪古镇 开展历史文化与乡村振兴调研

录入:曹利芳  2025-03-10  点击:

江南地区因为温暖的环境,充沛的降水,江河湖泊星罗棋布,历来是中国最富足的鱼米之乡,形成了不同于北方的“江南水乡 ”风韵,体现在生活,文化,建筑,物产等各个方面。为挖掘古镇文化资源、活化千年遗存、展示魅力古镇、推动文旅融合创,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与焦溪古镇江南水乡申遗指挥部校地合作,依托研究生课程《设计思维与方法》举办“江南水乡文化创意设计工作坊 ”,通过跨界合作创意设计,为古镇注入新时代活力。

南下塘历史建筑与特色业态探访

首站抵达南下塘片区,讲解员介绍该区域以陈姓居民为主,保留稀有姓氏文化,现存院落建筑独具特色。团队参观了经火灾后仍保存完好的“内八字”门楼及开放式院落布局,并深入考察古建修复中采用的铁制榫卯工艺。在“猪圈咖啡”改造项目前,师生们探讨了如何通过业态创新将废弃空间转化为网红打卡点,同时走访中医世家“光明行”旧址相关文化空间,提出结合咖啡、围炉煮茶等轻餐饮服务增强游客体验的建议。

焦溪古桥群与城防遗迹寻踪

在焦溪古桥群中,团队重点调研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市桥。这座拥有300年历史的石桥以桥心池、桥心石等独特设计彰显古代工匠智慧。随后,师生们探访了焦溪特有的“圈门”城防系统遗址及鹤风书院。书院由陈家祠堂改造而成,三进式院落占地360平方米,现作为文化展示空间,团队就展陈内容优化与互动性提升展开讨论。

历史街区活化与社区参与实践

在姚家大院等修缮现场,调研团了解到原住民参与修复及非遗活化的案例,例如常州非遗“姚记豆腐坊”通过美食体验吸引游客。南街片区则聚焦“周末经济”模式,村民利用自家院落开设特色小店,结合弄堂文化、耶稣堂等历史遗存打造文旅动线。此外,生态艺术商店与社区活动空间通过植物手作、美食市集等增强游客参与感,师生建议进一步挖掘本地食材与工艺,打造差异化体验。

三元桥文化与非遗传承创新

三元桥(原名张小娘桥)作为焦溪文化地标,其“三元”之名关联当地文武进士及庙宇历史,团队提议结合桥畔空间增设文化解说装置。在非遗展点,大漆工艺、手工杯艺等传统技艺展示引发关注,业态馆通过“手工+文化展销”模式探索非遗市场化路径,师生就产品设计年轻化与线上推广提出建议。

小组调研

一组:殷乐婷、杨淑娅

焦溪古镇的“万物生长生态艺术商店”是一个融合生态、艺术与文化的独特空间,倡导环保与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商店以自然为主题,提供手工陶器、木雕、植物染布等生态艺术品,以及绿植、园艺工具和焦溪古镇特色的文创产品。店内设计充满自然气息,采用木材、石材和植物装饰,营造出宁静舒适的氛围。商店还定期举办艺术工作坊和环保讲座,鼓励顾客参与手工艺制作,感受艺术与自然的融合。位于古镇核心区域的“万物生长”不仅是购物场所,更是一个亲近自然、体验艺术的互动空间,为焦溪古镇的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组:许童、赵文清、谢静涛

这些古老的房屋以黄石半墙为显著标志,历经岁月的洗礼,黄石斑驳却依旧稳固,彰显着古镇坚韧不拔的气质。漫步于狭窄的街巷,脚下的石板路错落有致,似乎在默默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故事。这种建筑风格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紧密相连,焦溪地势较低,常受水患影响,黄石半墙不仅坚固耐用,能有效抵御洪水的冲击,还融合了当地工匠的智慧与艺术审美,成为焦溪古镇独特的建筑符号,是在地文化在物质层面的直观体现。这让我们意识到,设计不应只是追求表面的美观,更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将地域特色融入其中。

三组:贺梦凡、王子梦

焦溪古镇以“黄石半墙”建筑风格闻名,民居外墙三分之二以下采用当地黄石砌筑,兼具防火、防潮功能,上部则以粉墙黛瓦延续江南水乡风貌。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不仅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智慧,还丰富了江南水乡的视觉多样性,形成“黄石林”般的街巷景观,兼具粗犷与柔美的双重特质。古镇依山傍水,龙溪河穿村而过,保留“三河九桥六街十八弄”的传统格局,沿岸分布青龙桥、咸安桥等清代石拱桥群,与山水共同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画卷。

四组:刘雅汝、王屿安、吉远

调研中,我们发现:古镇的沿街店铺多为现代餐饮,传统手工艺和商贾遗风难觅踪影;居民对在地文化的认同感逐渐淡化,年轻一代与古镇历史的连接愈发薄弱;非遗技艺缺乏展示与转化的渠道,文化传承面临断层的风险。

尽管如此,古镇的“人间烟火”特质依然潜藏在细节中:老宅里茶客的闲谈、河埠头洗衣妇的劳作、石板路上孩童的嬉戏,这些场景虽零散却鲜活,构成了古镇独特的生活图景。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将这些碎片化的文化记忆重新激活,成为本次调研的核心思考。

五组:吴嘉欣、徐敏

此次焦溪镇的调研,我深刻感受到建筑作为古镇历史文化的缩影,而负责人要求将目前已有的书法及工艺品展览空间改造不仅关乎建筑本身,更肩负着传承文化、活化业态、吸引年轻群体的老米行。

由于焦溪镇历史底蕴深厚,建筑多是斑驳的砖墙和古朴的木质结构,诉说着古镇曾经的繁荣与市井生活。由于目前室内环境功能单一,难以适应现代消费需求,缺乏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所以我们需要设计为具有引领游客深入体验米行背后的历史文化,互动性和参与感。

六组:张纯、徐艺、宋春雨

我们小组选择的设计实践是焦溪古镇入口处80年代建筑的改造。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建筑的砖石结构与周边明清民居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时代断层”可以转化为新旧交融的设计契机。我们深刻感受到古镇独特的在地资源与建筑基因:黄石半墙作为焦溪民居的核心符号,以粗犷的黄石垒砌下半墙、青砖构筑上半墙,兼具防洪实用性与美学价值;在地美食如白切羊肉、焦溪扣肉、焦溪团子、翠冠梨等等,更是凝聚了古镇农居的活态记忆。

古镇整体场域的“仿古化”设计不仅是形式复刻,更需通过空间叙事与体验设计,营造兼具休闲、疗愈与文化沉浸感的复合场域。我们尝试将“疗愈”概念融入文化表达。未来,这一空间也许会成为都市人逃离喧嚣的“文化疗愈站”,在历史与当下的交织中,重拾焦溪独有的生活诗意。

七组:袁辉、沈浩然

本次选择焦溪古镇入口处的一个建筑进行改造设计,根据要求,该建筑整体外观风格保留为80-90年代的老旧风格,内部一楼初步设想为有当地农产品的展示、售卖,以及介绍焦溪古镇历史战墙等,还有导览台、休憩区。为了更好地设计,我们详细调研了古镇,首访南下塘片区,考察稀有姓氏陈家院落、修复中“内八字”门楼及铁制榫卯工艺,并探讨“猪圈咖啡”等网红业态创新模式。在省级文保单位中市桥,研析古桥群设计智慧及焦溪特有的“圈门”城防系统,针对鹤风书院提出展陈互动优化建议。

调研还深入姚家大院、南街等历史街区,关注原住民参与的“姚记豆腐坊”非遗活化及“周末经济”实践。生态艺术商店与社区空间通过手作市集、美食体验提升游客参与感。

未来展望——空间优化与文旅融合

团队围绕古镇二进院落空间利用率低、导览系统不足等问题展开研讨,提出增设数字化导览、丰富书院展陈互动性、活化仓库空间为文创市集等方案。项目负责人表示:“焦溪古镇需平衡保护与开发,通过社区参与、业态创新和历史叙事,让文化遗产真正‘活’在当代。”

此次调研为南京林业大学城乡规划与文化遗产保护学科提供了鲜活案例,后续将形成专题报告,助力焦溪古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及乡村振兴示范建设。

(撰稿:3231300621袁辉 摄影:3241300600刘雅汝、3241300602王屿安、3241300599吉远

图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