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语轻吟 花开万象
春樱落尽,美好永存
艺术设计绽放春日!
南林文创展圆满落幕啦!
1、活动背景


以“樱”为媒,传递绿色使命
3月22日,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室内设计Ⅰ》课程的“樱花主题文创作品展”在新青年广场与体育馆门口圆满落幕!这场以“生态文明·责任与使命”为核心的文化盛宴,用设计语言诠释了南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担当,更以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为公众带来一场兼具美学价值与教育意义的沉浸式体验。
作为以“林”为特色的高等学府,南京林业大学始终肩负着传播生态理念、践行绿色使命的责任。樱花季不仅是校园春日的浪漫符号,更是生态教育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本次展览以《室内设计Ⅰ》课程为依托,通过樱花主题文创设计与实践,探索“艺术+科技+教育”的创新传播路径,让生态文明理念从课堂走向社会,从理论转化为行动。
2、活动亮点回顾

沉浸式春日美学空间
樱花绘本、AR明信片、植物盲盒……学生们将校园春色凝练成可触摸的艺术品,用低碳材料与科技巧思,让每一处设计都传递“绿色”温度。
从课堂到实践的蜕变
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化身“创作者+运营者”,用樱花IP串联校园文化、商业价值与生态责任,展现设计赋能生活的无限可能。
人与自然的深度对话
活动现场,师生驻场讲解创作故事,引导观众在互动中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让生态文明的种子悄然扎根。
3、活动内容


展览以樱花为载体,将“生态文明”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创作品。在《室内设计Ⅰ》课程中,张颖璐老师以“校园春季景色”为创意核心,围绕校园文创店及文创产品类设计,带领学生展开为期一学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活动。学生分组完成从草图设计到实物打样的全流程,张颖璐老师指导作品设计方案,调整结构、材料适配性,确保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
展览现场呈现课程成果,包括樱花主题绘本、AR明信片、植物盲盒等。张颖璐老师推动学生从“设计师”向“创作者+运营者”角色转化,用樱花IP连接校园文化、商业价值与生态责任,展现室内设计赋能空间与产品的多元可能。
4、活动意义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举办的“樱花主题文创作品展”,以“生态文明·责任与使命”为核心,通过《室内设计Ⅰ》课程的实践教学,展现了教育创新、生态传播与文化传承的多重价值,为高校服务社会、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动范本。
本次活动以“项目驱动教学”为模式,将《室内设计Ⅰ》课程与真实展览场景结合,学生从草图设计到作品落地,全程参与全流程实践。这种“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不仅强化了学生的设计能力,更推动其角色从“设计师”向“创作者+运营者”转变。通过AR明信片、植物盲盒等作品的策划与落地,学生在材料选择、科技应用、文化传播等多维度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实现了“以展促学、以践促教”的教育目标。
5、活动现场

樱花不仅是南林校园春日的浪漫符号,更是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展览通过文创设计,将校园文化转化为可传播、可共享的公共产品。樱花IP的打造,串联起校园美学、商业价值与生态责任,既展现了南林学子的创意与情怀,也向外传递了高校的文化底蕴与社会责任。活动中,陶文娟书记全程关注活动进展,强调“以设计为媒传递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为活动注入强大动力!这种“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路径,强化了高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团队历时一学期完成全流程设计(草图→打样→落地),以樱花IP串联校园文化、商业价值与生态责任。他们化身“创作者+运营者”,用低碳材料与再生工艺,展现设计赋能生活的无限可能。朱婷老师对展览的策划与实施给予专业指导,高度肯定了课程实践与生态理念结合的创新模式。
活动面向全校师生与社会公众开放,通过沉浸式观展、互动讲解与扫码倡议,将展览转化为一场“公共生态教育课堂”。观众在体验樱花美学的同时,深度理解了低碳工艺、再生材料等环保理念,激发了公众对生态保护的共鸣与参与热情。这种“校园辐射社会”的模式,为高校服务地方、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6、活动结语
这场以樱花为媒的文创展,既是教学改革的成果,更是生态文明理念的鲜活实践。它以设计为桥梁,连接了教育、生态与社会,展现了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创新力量,为高校如何以文化赋能绿色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未来,期待更多高校以类似的探索,让生态文明的种子在更广袤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本次展览不仅是课程成果的展示,更是南林人践行绿色使命的生动实践。让我们以樱花为信,继续用创意守护绿水青山,让生态文明的光芒照亮未来!
樱落成诗,文创生韵
春华未央,设计留香
相约南林,共绘花样校园新篇章
(撰稿:8241321506张尧 摄影:2311310818王旭蕾 审核:陈健、朱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