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数智生态 艺林融合 无界创新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科创建于1986年,是全国农林高校唯一设计学博士点(交叉学科)。拥有设计学博士、设计学硕士、设计专业学位硕士、工程硕士授予权;设计学是江苏高校优势学科、省重点学科和国家林草局重点学科,专业排名居国内前列。为适应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学院开设人工智能创新设计、数字乡村设计、数智动画与文化设计三个微专业,现正式开启招生。
(1)微专业介绍:人工智能创新设计
你准备好与AI共创未来了吗?
当艺术设计遇见人工智能,当创意不再受限于手的速度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人工智能创新设计微专业】
邀请你们一起
开启一场设计革命的新纪元!

一、专业简介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作为一项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创新技术,为设计从业人员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2023年《省教育厅关于大力推进高校教学数字化工作的意见》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数字化教学模式,成为设计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在此契机下,人工智能创新设计微专业立足人工智能与设计学科交叉领域,依托艺术设计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跨学科资源,面向本校在校本科生开放,培养掌握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兼具创新设计思维与行业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1.定位前沿交叉领域:微专业聚焦于人工智能(AI)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创新应用。它打破了传统艺术设计与计算机技术的界限,旨在培养能够运用AI思维、工具和技术进行创意表达和解决复杂设计问题的复合型、创新型设计人才。
2.面向未来需求:回应数字经济、智能产业对设计人才的新要求,特别是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对设计流程、方法和职业能力带来的深刻变革。
3.强调实践与应用: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操作和项目驱动,引导学生掌握主流AI设计工具,并应用于具体的设计场景中。
二、培养目标
本微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人工智能基础素养、数字化创意能力与跨学科协作精神的未来设计人才。结合当下人工智能技术在图像、文本、交互、产品等领域的迅猛发展,通过设计+技术+人文的交叉融合教学路径,引导学生掌握以AI为工具的创意设计流程,拓展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与设计表达的深度。
1.掌握AI设计核心知识与工具
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设计领域的应用潜力。熟练掌握多种AIGC工具进行创意构思、原型制作和方案表达。了解智能交互设计、数据驱动设计、生成式设计等前沿设计方法。
2.构建AI思维与设计融合能力
能够运用AI思维重新审视设计问题,拓展设计边界。具备将AI技术有效融入设计流程的能力。理解AI设计的伦理、社会影响和责任。
3.提升创新设计实践能力
能够独立或协作运用AI工具和技术,完成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设计项目。具备跨学科协作能力,能够与技术开发人员、产品经理等有效沟通合作。
4.培养前瞻视野与持续学习能力
了解AI与设计交叉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研究热点和行业应用。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预见技术变革对设计行业的影响。养成自主学习和探索新工具、新技术的能力,以适应快速发展的AI设计领域。
三、教学计划
学生在学好主修专业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修读本微专业课程,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知识要求:掌握AI编程基础、生成式设计原理、多模态应用开发流程;理解AI美学理论与生态文化设计理念,熟悉AI设计工具应对不同场景的应用逻辑。
2.能力要求:能运用AI设计工具完成图像生成、模型训练、3D建模及产品开发全流程;具备跨学科协作能力,将AI技术与林业生态、文化遗产保护等场景深度结合。
3.素养要求:强化AI伦理意识,注重技术应用可持续性与文化价值;适应AI技术快速迭代,具备自主学习和创新探索能力。

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
四、课程内容
人工智能设计导论
《人工智能与设计导论》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旨在探讨人工智能(AI)技术与设计领域的融合与应用。课程内容包括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如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及其在设计实践中的应用场景,如智能交互设计、生成艺术、数据可视化等。学生将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项目,掌握AI工具在设计创新中的运用,培养跨学科思维,提升未来智能化设计的能力。
AI设计美学基础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设计领域正在经历深刻的范式转型。本课程系统梳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的发展历程与理论基础,聚焦算法美学、数据叙事、人机协同创作等前沿议题。课程不仅关注AI设计工具的应用,更强调培养学生对AI生成作品的审美判断、批判性思维和策展能力。通过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的融合,帮助学生建立适应智能时代的新型设计认知体系和美学方法论,积极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智能交互设计原理与实践
本课程系统讲授智能产品交互原型的设计全流程,涵盖AI交互理论、Python/Processing编程及Arduino硬件开发三大模块。学生将掌握原型设计范式、算法图形生成(分形几何等)和硬件集成技术(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完成从需求分析到原型测试的智能产品开发闭环。
AIGC工具应用与设计实训
本课程聚焦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工具在艺术与设计领域的创新应用。学生将学习主流AI生成工具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方法,掌握Prompt设计、多模态内容生成、跨平台工具整合等关键能力。课程采用项目驱动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强调实践创新和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提升AI赋能下的创意表达与项目实现能力。围绕AI设计开发流程,融合AIGC、智能交互、跨平台协作等主流技术。通过真实项目实践,提升学生团队协作、方案设计、原型开发与综合应用能力。课程鼓励学生自主选题,深度参与从需求调研、概念设计、工具应用到成果展示的完整流程,锻炼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为进入产业和学术前沿奠定基础。
(2)微专业介绍:数字乡村设计
告别对乡村发展的模糊想象,掌握用设计思维激活乡土、用数字科技赋能振兴的核心能力!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重磅推出微专业——数字乡村设计,报名正式开启!
在这里,你将:
重塑乡土空间:学习数字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让绿水青山焕发数字新颜。
激活乡村治理:探索数字乡村治理设计,用智慧方案提升乡村活力。
传播乡村魅力:实践乡村品牌规划设计,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IP。
融汇科技人文:在设计与科技的交叉点上,培养兼具人文情怀与绿色担当的复合能力。

一、专业简介
《数字乡村设计》微专业依托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设计学学科优势平台,整合金埔研究院、数字化创新设计研究中心的优质师资,突出“数字乡村设计”的专业性、实践性和跨学科交叉性。项目以生态文明建设与数字转型为背景,融合环境设计、数字媒体、人文社科等多领域知识,培养系统掌握数字艺术设计基础理论,具备数字乡村景观设计、治理设计、品牌传播等多项能力的专业人才。
二、培养目标
1.知识拓展目标:掌握设计赋能乡村振兴相关领域所需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以及跨学科知识结构。
2.创新能力目标:具备识别和分析数字乡村设计实践问题的能力,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创新解决方案。
3.职业素养目标: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掌握乡村数字化设计的实践技能,具备从容参与未来乡村建设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计划
南京林业大学2025级“数字乡村设计”微专业面向全校招生,优先录取以下专业背景学生:(1)设计类: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2)信息技术类:计算机科学、地理信息科学(GIS)、数据科学等;(3)人文社科类:社会学、传播学、公共管理学、城乡规划等。要求学生对乡村振兴、数字技术或社会设计领域有浓厚兴趣,具备基础软件操作能力。
“微专业”采取单独编班形式组织教学,原则上安排在周末和晚上排课。5门课程均由“理论教师+实践导师”组合成的2-3位教师团队共同承担。艺术设计学院为“微专业”学生制定专门的教学计划,将“微专业”课程有机融入各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主修专业已修读和考核合格的课程中,如有与微专业相同或相似的课程,且前者的学分数和教学内容要求相当或高于后者的,学生可向微专业教研组提出免修申请,经批准后可将该课程成绩认定为微专业相应课程成绩。课程设置如下:

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
(3)微专业介绍:数智动画与文化设计
这里是连接行业与师生的互动平台:
邀请动画行业设计师、文化项目负责人来分享经验,也会组织师生和行业团队交流;了解真实的工作需求,让所学更贴合实际应用。
这里是针对动画技法与文化表达的专项训练平台:
设置模块练习,从角色动作设计到场景氛围营造,有老师针对性指导,在熟练技法的同时,学会用动画语言讲好文化故事!

一、专业简介
《数智动画与文化设计》微专业是顺应数字时代发展潮流,融合数智技术与文化艺术设计的跨学科专业。该专业依托学校在动画、设计、艺术等相关学科的优势资源,旨在培养能够将先进的数智技术应用于文化创意与动画设计领域,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学习,学生将掌握数智动画制作的核心技术,如数字技术在动画设计中的应用、数字特效合成等,同时深入了解文化设计的内涵与方法,能够挖掘文化元素并将其融入到动画作品中,打造具有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的数智动画作品。
二、培养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数智动画与文化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动画原理、数字技术基础等,熟悉相关软件和工具的使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体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数智动画创作能力、文化元素挖掘与创新应用能力、团队协作与项目管理能力。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数智动画的创意构思、设计制作以及文化主题的表达,同时能够在团队项目中发挥积极作用,有效沟通协作,推动项目顺利进行。
3.素养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使其具备敏锐的文化洞察力和审美素养,能够从文化视角审视和创作数智动画作品,提升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质。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适应行业发展对人才的综合素养要求。
三、团队介绍
教学团队依托跨学科融合优势,成员覆盖动画设计、数字艺术、文化研究三大领域:
动画设计方向:由专业骨干教师授课;
数字艺术方向:由一线专业教师讲授;
文化研究方向:由行业教授联合授课。
团队成员兼具高校教学经验与行业实操能力,确保课程体系与产业需求深度接轨。团队年龄结构呈“老中青”梯队化,知识结构兼具学术深度与行业前沿性,形成多元互补格局。
四、教学计划
教学方法:采用理论讲授、实践教学、项目驱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多元教学方法。
考核方式:结业作品须通过指导教师组评审,全面评估学生学习情况与专业能力。

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
学制与结业要求
学制:微专业学制为一年,面向全校各专业全日制本科生招生,课程安排紧凑且合理,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修专业学习情况,采用晚上+周末授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灵活方式,确保学生能够兼顾主修课程与微专业学习。
课程考核方式包括考查、项目作业、实践报告等,学生需在各项考核中取得合格及以上成绩。
证书授予
学生按照微专业课程设置要求,修读完成所有课程,经学院审核后,报教务处审定,发放学校统一制作的微专业证书。微专业证书非国家统一的学历电子注册,微专业不延长修读年限。
报名时间及报名方式
本次报名将于2025年8月31日23:59截止,欢迎同学们扫描二维码积极报名学习。

微专业报名入口
咨询方式
人工智能创新设计:
汤老师13451825565
咨询QQ群:853175540
数字乡村设计:
傅老师15895886957
咨询QQ群:324842323
数智动画与文化设计:
骆老师13327806881
咨询QQ群:1046621130
院办:025-69638098
微专业计划招生人数为每个专业不超过30人,2025年9月10日由学院官网统一公布学生录取名单,具体安排请以届时通知为准。
(撰稿:汤箬梅、骆玮、谢加封、傅伟伦 审核:李永昌、祝遵凌、陶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