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加深艺术设计学院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尤其是对传统伞文化的了解,激发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保护意识,2024年11月21日下午,我院邀请非遗传承人郑国民在香樟苑201会议室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伞文化及制作工艺流程学术报告”。数字媒体艺术系和视觉传达设计系部分教师及学生共同参与此次活动。活动由副院长李永昌教授主持。

郑国民简介:1970年生,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油布伞》的主要起草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乡村振兴高级工艺师,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全国制伞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聘研学老师,安徽省省级技能专家库评审专家。自1986年进入泾县孤峰雨伞厂学习传统手工制伞已有38年,2019年郑国民市级大师工作室成立以来,坚持和挖掘传统手工制伞技艺,守正创新(拥有多项油布伞发明专利)。

本次报告首先从现代伞与传统伞的区别入手,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伞更加注重实用性和便捷性,而传统的油纸伞则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手工技艺。他强调,尽管现代伞在材质和功能上有了极大的改进,但传统油纸伞所蕴含的艺术美感和文化价值是无法替代的。
追溯了伞的起源,从黄盖造伞的传说、鲁班与妻云氏造伞的传说到现代伞,伞作为一种遮阳避雨的工具,经历了从简陋到精致的演变过程。特别是在中国,伞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艺术形象,象征着地位和风雅。谈到泾县制伞的历史,泾县是中国著名的油纸伞产地之一,拥有超过千年的制伞历史。泾县油纸伞以其精美的设计、优良的质量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享誉国内外。泾县油纸伞的制作工艺,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它凝聚了一代代匠人的智慧和心血。

郑国民详细地讲解了油布伞的制作流程,包括选材、削竹、钻孔、穿线、糊伞面、上油等步骤。每一步都要求匠人具备高超的技艺和耐心,尤其是上油这一步骤,需要将桐油均匀涂抹于伞面上,经过数次晾晒才能完成,确保油纸伞既美观又耐用。
本次报告深入浅出,不仅让同学们领略到了泾县油纸伞的独特魅力,更为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同时增强了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启发学生在现代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促进创意发展,鼓励他们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护者。
(撰稿:2311311108李鑫鑫 摄影:2311311108李鑫鑫 审核: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