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生园地
艺术疗愈工作坊|“爱”主题拼贴画重构心灵图景心理沙龙

录入:曹利芳  2025-03-18  点击:

2025年3月13日上午,艺术设计学院于香樟苑 201 室举办了“爱”主题拼贴画重构心灵图景心理沙龙活动。本次活动由艺术设计学院心理健康协会和研究生会共同举办,同学们通过拼贴画艺术形式,深入探索了内心深处的“爱”的瞬间,用丰富的创意重构心灵的温暖画面。

温馨开场与别样互动

活动帷幕初启,心理专项老师朱婷向全体参与者介绍了本次活动的意义脉络。她阐释道,此次活动以"爱"为精神纽带,旨在引导同学们用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平凡生活中的温情点滴,通过拼贴艺术这一创新表达形式,不仅激发创作灵感,更在色彩与构图的交融中深化情感共鸣,构筑心灵成长的温暖港湾。这场融合美学实践与心理关怀的创意之旅,将为参与者带来双重维度的成长滋养。在欢声笑语中,破冰之旅正式启航。曹利芳和张昌东两位心理咨询老师引领两组学子勾勒成两个充满生命力的同心圆。通过精心设计的创意自白环节,同学们或化身故事里的主角,或化身生活片段的导演,用灵动的肢体语言与诗意独白,将日常点滴化作情感交流的密钥。这场思维与情感的碰撞,不仅消融了初识的拘谨,更在创意火花的迸溅中,编织出温暖绵密的人际网络,为后续的深度对话铺垫下真挚的底色。

随着轻缓如溪流的音乐声,全场渐入冥想之境。柔和的旋律如月光倾泻,学子们阖目凝神,在呼吸的潮汐间完成一场心灵的净滤。从紧绷的肩颈到舒展的眉宇,从纷扰的思绪到澄明的觉知,每个细胞都在与自我进行深度对话。当最后一缕琴音消散在空气里,众人带着焕然一新的精神风貌,以更加通透平和的心境,踏入了艺术创作的神圣殿堂。 

“OH”卡体验与“爱”的感悟

随着活动渐入佳境,张昌东和曹利芳携手开启"OH卡心灵镜界"的探索。两组学员围坐成两个跃动的能量场,在卡牌的指引下踏上觉知之旅。参与者依次抽取卡片,根据卡片上的图案、颜色和文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分享感悟。当指尖与卡牌相触的刹那,斑驳的图案与隽永的文字仿佛化作时光密钥,叩击着记忆深处最柔软的门扉。

有人从藤蔓缠绕的图案里望见母亲灯下缝衣的身影,斑驳的光影里编织着无言的守护;有人在水墨晕染的远山前忆起挚友共看的落日,霞光中漂浮着未曾言说的默契;更多生命里转瞬即逝的萤火——父亲掌心的温度,陌生人善意的微笑,自习时窗台上突然停驻的蝴蝶——此刻都在卡牌的映照下,成为照亮彼此心灵的星光。分享者的声音时而如溪水潺潺,时而若长风浩荡,不同质地的生命故事在环形空间里流淌碰撞,织就一张温暖的情感共振网。当最后一位讲述者将卡片轻轻放回,空气里浮动着柠檬草般的清新与释然,那些关于爱的零光片羽,已在心灵的土壤里萌发成柔韧的根脉。

拼贴创作与心灵重构

经过“OH”卡环节心理引导的情感触动后,同学们带着满满的灵感投入拼贴画创作环节。活动空间铺展着斑斓的造物:镭射纸流淌着银河碎屑,哑光卡纸沉淀着岁月质感,复古邮票承载着时光邮戳,还有烫金贴纸如星子散落工作台。同学们化身记忆考古学家,在素材宝库中打捞着爱的吉光片羽。

有人以赭石色皱纹纸作基底,叠印老照片剪影,用金线勾勒祖辈掌纹,构筑起家族情感的立体年轮;另有人将靛蓝与鹅黄大胆碰撞,用几何碎片拼贴出挚友剪影,在色块交叠处藏进共同听过的海浪录音二维码。更有人以解构主义手法重组生活符号:破碎的咖啡杯贴纸旁生长出新生嫩芽,撕裂的信封残片化作振翅白鸽。

指导老师们穿梭于创意丛林间,时而化身意象翻译官,解读某处留白蕴含的潜台词;时而担任材质诗人,示范如何让干花与蕾丝在画面中展开诗意对话。当最后一片花瓣找到归宿,每件作品都成为私密情感博物馆——那些未说出口的感谢、欲言又止的牵挂、珍藏多年的感动,都在拼贴维度里获得了形而上的永恒。

分享温暖与爱的延续

拼贴画作品完成后,分享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同学们逐一展示自己的拼贴画,并结合作品讲述了背后的故事,将记忆碎片陈列成情感密码。泛黄的信笺在时光褶皱里舒展,墨迹化作绵延的山脉,某位少年指着画中若隐若现的邮戳,“这是父亲在部队寄回的第三百封信”;褪色的蒲公英标本在晨雾色卡纸上起舞,创作者轻触绒毛,“去年住院时,同桌每天偷偷塞给我的希望信使”;七彩玻璃糖纸熔铸成涅槃凤凰,女孩眼底泛起星光,“每片糖纸都裹着奶奶临终前的呢喃”。每件作品都暗藏解谜线索,观众在色彩迷宫里捕捉隐喻,在符号森林中追寻象征。当创作者眼角的微光与观众恍然大悟的惊叹相遇,整个空间便泛起涟漪般的共鸣——那些被现代生活折叠的深情,此刻正在拼贴维度里舒展成流动的盛宴。

总结与未来展望

这场以"爱"为经纬的心理沙龙,终成为一场多维情感光谱的解码仪式,不仅实现了情感的解冻与重构,更展现了艺术疗愈的独特魅力。每幅作品都是独特的情感指纹,在创作者与观者的对视中完成能量共振。当快门定格下青春与艺术的双重绽放,这场始于拼贴的心理探索,已然在校园文化土壤里埋下创意与温情的种子。

未来,艺术设计学院将持续构建这样的情感共振场,让艺术成为疗愈的现代语言,用拼贴、彩绘、装置等多元语言,在钢筋水泥间编织人文温度网。当创意基因与爱心密码在校园持续裂变,或许某天我们会发现:那些曾在拼贴画里闪烁的瞬间,早已生长成改变世界的情感生态链。

 (撰稿:朱婷、2251310624徐婧祎 摄影:李延文、徐雅静、李科杰 审核:陈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