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上午,我院于香樟苑201多功能教室召开了第二十一期早八文化工作分享晨餐会,特邀学工部(处)副(部)处长常晓、公共艺术系主任李雪艳作为会议嘉宾,副院长杨杰、院办、团委、学工办、实验中心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陈健主持会议。

本科辅导员黄浩老师为本期分享人,他就学院学生资助工作的基本情况、工作思考与计划两个方面进行了汇报,首先黄浩表示我院长期以来致力于学生资助工作,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四维融合的资助育人体系形成了“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值得一提的是我院创新性地建立了“一个平台、一个课堂、三项计划”的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其中,“艺院雨露”资助团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业和生活支持;“能力素养提升课堂”专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而“雨露成长计划”、“教育实践计划”和“感恩回馈计划”则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锻炼组织和实践能力、了解社会、回报社会的平台。另外黄浩对学院学生资助工作进行了思考并提出四点工作计划,分别为加大资助政策宣传力度、关注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心理状况、加强诚实守信教育以及做好家庭经济困难生的生涯规划教育。

朱婷结合自身工作经历提出学生资助工作可借助心理教育开展的独到见解,她将心理问题的根源归结为三大类别:原生家庭的影响、学业带来的压力以及经济方面的负担。她表示辅导员在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通过日常的交流与观察,辅导员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资助工作中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出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从而实现“精准资助”。

李雪艳首先对我院学生资助工作表达了深深的感动之情,回应了“为学生更好地学习生活”的工作初心,她表示仅依赖学校或社会单一的资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故提议将教、学、践、研紧密结合,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推进高质量工作兼职从而发挥学生专业专长,在缓解经济压力的基础上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生存实践能力,同时满足其自尊心达成心理教育的良性闭环。

杨杰从专业角度提出个人意见,他认为,我院的学生资助工作可以与设计大赛相结合,通过这一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展示平台;同时,他也强调了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最后,他建议我们在开展活动时,应充分结合我院的艺术特色,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学院的关怀。

常晓首先表达了学院对学生工作受到重视的欣喜之情,她表示目前艺术院的学生资助工作已契合发展性资助理念,并给了四点建议。一、学业帮扶,她以导师制为例,阐述了一对一帮扶在学业和职业规划上的有效性。导师不仅助力学业,还指引人生方向,避免不利选择,并提供心理支持。她建议从特殊学生群体如孤残生开始,逐步推广导师制,探索艺术院帮扶新模式。二、心理帮扶,她强调学生在资助中的自尊和隐私需求,心理问题原因多样,心理测评虽有用但准确性存疑,日常观察更关键。三、她建议通过校企合作开拓学生视野,提供发展自我的平台。四、家访工作,坚持线上线下紧密结合保证家访的真实性,尝试利用招生宣传等时机进行家访,开展多校多院联合家访,降低成本。最后常晓表示学生资助工作要有情怀地落实下去,并提出校医共建改善心理问题的建议。

陈玮以班主任经验分享了她亲身经历,帮扶班级学生成功的典型实例,彰显我院资助工作的显著成效。她提出,我院教师应积极参与资助工作,通过个性化帮扶措施,有效解决了学生在生活、学业和就业方面的困难。这些举措使受资助学生学业进步显著,人格塑造和感恩意识亦得到培养。她建议制定新生登记表,以精准掌握学生情况,为更多学生提供及时有效帮助。

最后,陈健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性发言。他着重强调了在学生资助工作中应贯彻“授人以渔”的理念,表示学生们面临的困难多源于客观因素,我们须坚信困难只是暂时的。物质资助固然是基础,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强自主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战胜困难。同时,陈健结合实际案例,进一步强调了对困难学生进行心理帮扶的重要性。

(撰稿:张清雅3221300585、黄浩 摄影:李亮 审核:陶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