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2月15日,2024年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年会暨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乡村规划实践专项委员会年会于清华大学主楼后厅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光谦出席活动并讲话,农业农村部乡村建设促进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聂新鹏,住房城乡建设部帮扶办公室主任、村镇建设司一级巡视员董红梅,联盟理事长、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过勇,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史宗恺出席活动并致辞。云南怒江等地方政府、北京大学等高校院所、中国电信等企事业单位、新闻媒体相关负责人,以及清华大学相关部门、院系负责人、联盟乡村规划实践专项委员会理事等400余位嘉宾出席活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利主持开幕式。

图“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校地合作实践基地授牌现场
大会上对29个“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校地合作实践基地予以认定并授牌,其中南京林业大学与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共建的“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校地合作实践基地入选。

之前,乡村建设高校联盟官网发布了《关于推介首批认定的“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校地合作实践基地的通知》,希望各结对校县提高政治站位,创新工作思路,强化政策支持,更好地发挥实践基地的作用,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


图 南京林业大学—常州市钟楼区校地合作实践基地实景(殷村恽式庭院/乡村客厅)
南京林业大学的“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由校组织部、人文社科处联合艺术设计学院等单位,遴选组成了十余个“老中青传帮带”乡建教授专家团,以汪瑞霞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国家记忆建构中的百年中国乡村建设文化景观研究》为纽带,汇聚了来自不同学科的近300名研究生志愿者。课题组坚持问题导向,多次深入钟楼区邹区镇的十个乡村,与殷村、杏塘村、泰村、安基村、于家村、新屋村、刘巷村、桥东村、琵琶墩村、卜弋村的村书记分别做了深入交谈,通过全面调查研究,交流村民意愿,了解村民需求,摸清乡建难题,从源头上发现“真问题”,并结合《设计方法》课程教学开办乡村设计工作坊,吸引了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艺术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室内设计、视觉传达与媒体设计、公共艺术与手工艺设计、工业设计与信息交互六个不同专业方向106位研究生的积极参与,师生团队跨界交叉、协同创新,校地之间多次互动,深入而扎实地推进各项工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不仅为乡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而且增强了高校师生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一份力量的历史责任和综合能力。
图 南京林业大学积极参与 “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
在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和省、市、区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在兄弟院校的支持下,南京林业大学与常州市钟楼区结对积极开展“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通过校地合作实践基地大平台,整合了高校课程教学、印迹乡村创意设计大赛、驻村实践活动、线上线下大讲堂等形式,做到理论教学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师生学科交叉与产业导师协作相结合、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全面的人才支撑。研究成果分获江苏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教学成果江苏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项目一等奖;2023 未来设计师全国艺术设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等,指导大学生参加各类大赛获奖百余人次。南京林业大学在全国“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培训班上做经验交流,为加快推进“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贡献南林智慧。
图 汪瑞霞教授在全国乡村建设高校联盟"百校联百县兴干村"行动培训班上做经验分享
南京林业大学与常州市钟楼区依托“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校地合作实践基地,创新了“高度、宽度、温度、深度、广度”五度联动、协同育人机制,以多元主体、多方联动、多措并举的校地合作方式,链接校地协同育人之径,该行动有效提升了在校师生、村民的综合素养,光明网、交汇点和相关微信公众号平台做了跟踪报道,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在2024年12月7日举行的“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乡村艺术建设专项委员会2024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乡村艺术建设论坛”专题6分会场上,南京林业大学乡村振兴创意设计研究院院长汪瑞霞教授作了《构建“红绿蓝”乡村建设共同体》的报告,以“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校地合作实践基地为例,从“红色引领:价值导向建构乡村建设‘共同体’;绿色发展:让记住乡愁成为乡村建设的活水源头;蓝色创新:共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艺术乡建实践平台”三个方面探寻了新时代的艺术乡建路径。目前该行动已形成两百多套凝聚着乡愁情怀的乡建方案,有的方案已建设落地,新孟河两岸数十里和美乡村建设美丽画卷已经徐徐展开。
图 南京林业大学—常州市钟楼区校地合作实践基地实景(邹区镇殷村-杏塘村-泰村)
附:乡村建设高校联盟简介
(资料来源:乡村建设高校联盟 UARD微信公众号)
2021年12月,国家乡村振兴局指导清华大学借鉴乡村振兴工作站模式,联合国内高校共同成立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以下简称“联盟”)。联盟是高校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自愿建立的合作机制,回应了乡村振兴对人才资源的迫切需求,旨在搭建汇聚高校力量、助力乡村建设的服务平台,为乡村建设提供人才、技术、智力支撑。
图 截至2024年11月,乡村建设高校联盟组织架构图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联盟组织架构逐渐完善,理事单位扩增到148家,推动建立了清华大学乡村建设研究院,成立了“乡村人居环境”、“乡村艺术建设”和“乡村规划实践”三个专项委员会,以及广东、辽宁、山西、江西、湖南、安徽、湖北等7个省级联盟,形成多方联动的合作格局,持续推动实施“百校联百县兴千村”等国家行动。乡村建设高校联盟把基层乡村建设所需与高等院校职能有机结合,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系统、优质、复合的支撑性专业力量,实现了乡村振兴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双发展”“双丰收”。
(文章来源:公众号“创新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