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社区有我 青春报到”行动,推动校地融合深度发展,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基层实践中增长才干、服务社会,前期艺术设计学院与锁金村街道通过结对共建、联学活动等形式,启动“双百共建”社区行活动,在后续共建活动中学院团委与锁五社区陆续开启了“锁乐”广场设计微改造项目和“幸福锁金”logo设计征集大赛。4月16日,为庆祝“锁乐”广场设计微改造项目和“幸福锁金”logo设计征集大赛圆满完成,我院党委书记陶文娟、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何佳、团委书记、学工办主任王春、公共艺术系教师吴克思携学生一同出席锁金村街道“锁乐”广场落成仪式暨“五有所乐”便民文化节活动。

“锁乐”广场落成剪彩仪式
在落成仪式上锁金村街道为我院“幸福锁金”logo设计征集大赛指导老师何佳、王颖,“锁乐”广场设计微改造指导老师吴克思以及获奖学生进行了颁奖。锁金村街道党工委书记王礼铭在落成仪式欢迎辞中指出,感谢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师生为广场设计改造贡献智慧力量,此次广场设计改造和logo设计征集是街道与高校深度合作的成功实践,今后要继续加强多领域合作共同推动街道和学院全面发展。学院党委书记陶文娟指出,通过这次比赛青年学子不仅将课堂上的设计理念转化为服务民生的具体方案,更在与社区工作者、居民群众的深度互动中,读懂了基层治理这本“无字之书”。这种“把论文写在社区里,将设计做在群众心坎上”的育人实践,深刻彰显了校地共建“双向赋能”的核心价值。

“锁乐”广场设计微改造项目作为我院与锁金村街道“双百共建”社区行活动的重要实践自2024年1月启动以来就受到全院师生的高度关注与积极参与。在项目筹备阶段,公共艺术系吴克思老师带领学生团队深入社区开展实地调研,对公共区域及设施进行系统考察并形成专业设计方案。在随后的实施过程中,我院师生与社区保持密切沟通,通过多次方案修改,使项目实现“设计源于生活,艺术服务社区”的初衷。

学院学生汇报设计改造方案及“锁乐”广场微改造设计图

“锁乐”广场改造前 “锁乐”广场改造后
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何佳老师和王颖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经过多次打磨、修改,“幸福锁金”logo设计征集大赛收到众多优秀的专业作品,最终评选出一二三等奖,我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张晓颖和陈彦汐同学最终获得大赛一等奖,何佳老师和王颖老师获得优秀指导老师奖,学院团委获优秀组织奖。

锁金村街道党工委书记王礼铭为一等奖获得者张晓颖、陈彦汐颁奖
一等奖(2名)

设计作者:张晓颖
设计理念:
本方案以汉字“锁”为造型母体,通过多重文化解构与地域元素重组,构建兼具识别度与叙事性的空间意象:
字形架构:“锁”字采用篆书变体为骨,将左侧"钅"旁重构为屋檐和门的造型。右侧部变形为窗和古代锁的造型,以体现幸福锁金的主题。底部融入紫金山、玄武湖等地域元素,象征街道生态与人文特质。
色彩搭配:(左)绛红基底呼应金陵古城的厚重底蕴,象征幸福与祥和。(右)四种颜色搭配对应街道四大文化坐标:玄武湖蓝、紫金峰翠、锁金橙、幸福红。

设计作者:陈彦汐
设计理念:
本LOGO以"锁金"二字为核心创意,将汉字首字母"S"与"J"巧妙融合,构成兼具现代感与传统韵味的视觉符号。"S"的流线型曲线如护城河环绕社区,象征安全守护,暗合家园意象。两个字母之间,一颗镂空锁眼造型的爱心成为点睛之笔——锁眼化作心形轮廓,既体现"锁金"地名特色,又隐喻邻里间以信任为钥,开启和谐友爱的生活图景。
LOGO上方点缀传统建筑飞檐元素,体现锁金村是为居民遮风挡雨的温馨庇护所,主色调选用鎏金色系,既呼应"金"字主题,又传递富贵祥和之气,金色渐变效果使图标在不同材质呈现时皆具质感。
文字部分采用古风繁体字,字体取法北魏碑刻,横画如屋梁稳重,竖画似檐柱挺拔,撇捺间隐现篆书圆转笔意。文字与图形形成"屋檐托金印"的构图关系,既体现社区八百年历史积淀,又暗含"金印护民"的吉祥寓意。整体设计通过现代构成手法与传统书法韵味的碰撞,既展现当代社区的治理智慧,又延续历史文脉的温度,形成独特的视觉文化符号。
二、三等奖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
二等奖(2名)

设计作者:张亿

设计作者:黄翊萱
三等奖(4名)


设计作者:陈雅洁


设计作者:张立涵

设计作者:顾炎俊

设计作者:谢静怡
本次校地共建实践不仅为社区治理注入了专业设计动能,打造了具有辨识度的社区文化品牌,更为高校搭建了知行合一的育人平台,让青年学子在深入社区调研、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专业技能,培养务实的工作态度,努力实现“专业赋能治理”与“实践反哺育人”的双向驱动。接下来,学院将持续深化“社区有我 青春报到”主题,通过搭建志愿服务平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引导青年学子在基层一线锤炼专业本领、感知国情社情,在社会服务的生动实践中挺膺责任、接续奋斗!
(撰稿:戚苗苗、李雨珊、王春 摄影:李雨珊 审核:陈健、陶文娟)